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十年后,联合国设立“全球倾听日”
,定于每年春分。
这一天,全世界暂停所有喧嚣的城市噪音,从纽约时代广场到东京涩谷,从巴黎香榭丽舍到北京长安街,所有喇叭、广告屏、广播统统关闭。
取而代之的,是十分钟的全球寂静。
十分钟后,第一声响动,往往来自某个孩子吹响的竹笛,或是一位老人轻声哼唱的童谣。
媒体称这一天为“地球的呼吸”
。
阿岩已年近三十,依旧清瘦,眼神却更加沉静。
他不再四处讲学,而是定居在青海湖畔,创办了一所“回响学校”
,专门收容那些因创伤失语、被社会遗忘的孩子。
他教他们写字、画画、种花,最重要的是??教他们如何听懂自己,也听懂别人。
策勒偶尔会来住几天,带来各地的故事。
他在非洲记录部落鼓语,在北极拍摄极光下的歌声,出版了一本名为《世界的低语》的摄影集,扉页写着:“献给所有未曾发声的灵魂。”
李婉和聆搬到了学校附近。
聆已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,用手语和触觉帮助聋哑儿童感知情感。
她的学生曾集体创作一部手语剧,名叫《听不见的声音》,在全球巡演时感动无数观众。
江慎行终老于昆仑山下。
临终前,他将毕生笔记交给阿岩,只留下一句话:“别让技术再次成为高墙,让它做桥梁就好。”
葬礼那天,没有哀乐,没有致辞。
阿岩站在铜铃塔前,带领三千五百名觉醒者,共同进行了一次十分钟的寂静仪式。
结束后,风掠过塔檐,响起了一声悠长的叮??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清晰,都温柔。
多年后,有学者研究发现,自“回响时代”
开启以来,全球自杀率下降76%,战争冲突减少83%,人际信任指数持续上升。
但他们无法解释的是,为何越是偏远闭塞的地区,心印共鸣反而越强。
直到一位人类学家提出假说:“也许,真正的共感,并不需要高科技。
它只需要一个人愿意停下脚步,对另一个人说一句??我在听。”
春天又至。
青海湖小学新一批孩子围在古井旁,老师指着水面问:“你们相信这口井真的能听见愿望吗?”
一个小女孩踮脚望去,忽然惊喜地叫起来:“我看见了!
井里有座塔,还有铃在响!”
其他孩子凑上前,纷纷惊呼。
而在井水深处,倒影中的铜铃塔顶,十三枚铃铛轻轻晃动,仿佛回应着千千万万颗跳动的心。
风穿过树林,拂过草地,掠过湖面,带着一声极轻、极柔的叮??
飘向远方,飘进每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里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