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。
最妙的是用铁皮做“哨子”
,将铁皮卷成圆锥状,顶端剪个小口,能吹出尖锐的声响,在捉迷藏时充当“集合号”
。
这些工业废品的再利用,暗含着朴素的环保意识——孩子们懂得珍惜每一样东西的价值,也在改造过程中理解了材料的特性,这种“变废为宝”
的智慧,是物质匮乏时代给予的特殊馈赠。
二、自然馈赠的玩具:泥土、草木与生灵的游戏
相比工业废品,自然界的馈赠更为慷慨。
泥土、树枝、草木、昆虫等自然物,无需复杂改造,本身就是最好的游戏道具,它们带着大地的气息,让游戏与自然形成深度联结。
泥土是最普惠的玩具,南北孩子都能玩出花样,却因土质差异呈现不同风格。
北方黄土高原的胶泥土黏性大,陕西孩子会将其反复揉捏成“泥馍馍”
,用枣核做眼睛,上锅蒸熟后能保存数月;南方红土地的酸性土壤更适合塑形,江西孩子用红泥捏成“手枪”
,晒干后坚硬如陶,还会用墨汁画出枪膛纹路。
而最具“仪式感”
的当属云南傣族孩子的“泥佛”
制作,在泼水节前夕,他们用河泥捏出小佛像,供奉后再打碎,寓意“洗去尘埃,迎接新生”
。
植物的每一部分都能成为游戏素材。
树枝是最基础的“原材料”
,东北孩子选白桦树枝做“马鞭”
,在雪地里模仿骑马;江南孩子用竹枝做“钓鱼竿”
,系上棉线和蚯蚓(有时是伪装的),在河岸边能坐一下午。
树叶的玩法更精细,河南孩子会收集梧桐叶的叶柄,进行“拔根”
比赛,看谁的叶柄更坚韧;广东孩子则用凤凰树叶做“书签”
,将叶片夹在课本里,干燥后留下清晰的脉络。
而农作物秸秆更是“全身是宝”
,麦秸在山东被编成“戒指”
“小篮子”
,玉米皮在河北被扎成“娃娃”
,稻秆在浙江被做成“稻草人”
,这些带着农耕印记的玩具,让游戏与生产劳动自然衔接。
昆虫与小动物则是“活的玩具”
,尽管现在看来有些残忍,却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的亲近。
斗蛐蛐是北方男孩的“必修课”
,北京孩子会在立秋后带着“蛐蛐罐”
(多为陶瓷药瓶改造)去郊区找“油葫芦”
(一种大蛐蛐),用辣椒水刺激其战斗力;南方则流行“斗蚂蚁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