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是否被立为学官。
立在汉廷学官,由博士所掌的,无论是齐学、鲁学,公羊学、穀梁学,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周易》,都是今文经学。
也就是说,今文经学是官方儒学,有完备的教育体制,明确的家法师法传承,而且伴随着汉朝的统治,积累了大量关于政治的解释,拥有一套政治哲学,与司法行政关系密切。
例如,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“素王”
,就是说有王者的德性却没有天子的位置;认为明堂是议政之所,包含着君臣同堂议政的意思;主张“天子一爵”
,就是天子尽管地位很高,但也是爵位之一种,因此可以褫夺;主张“讥世卿”
,就是反对官僚世袭;主张“大一统”
,强调天下要有“一王大法”
,要“尊王”
,从而抑制封君,这里需要点明的是,所谓“尊王”
并不是“忠君”
,而是要通过尊天下的王来抑制地方的君……这也就是为什么晚清的大臣郭嵩焘出任驻外大使,看到君主立宪国的议会、选举、总统轮换,会联想到儒家的“三代之治”
,虽说不是一回事,但的确有那么点儿相似之处。
当然,今文经学的这些政治哲学并没有多少被付诸实践,大都是政治理想,但这至少是今文经学的显著特点。
而古文学就不同了,没有被立在学官,特别是古文学特有的《左传》《周礼》,尤其不被今文经学承认,因此严格地说古文学还不是经学,与现实政治也距离较远。
今文经学与政治的关系,是通过经师的阐释来实现的,也就是前面说到的“引经决事”
之类;但古文学因为没有立在学官,又和利禄不挂钩,所以传习的人就少,也较少关乎时政,对灾异、图谶、纬书也较少涉足,多是对经文做字面上的解读、训诂,更像是学术研究而不是政治哲学。
古文学特有的主张,比如强调孔子是先师,推崇《周礼》的制度设计,等等,也与今文经学不同。
总而言之,今文经学和古文学具有不同的品质,虽然同属儒学,但像两个性格差异很大的人。
这个时候,古文学显示出生机。
一方面,恰恰因为古文学与做官无关,所以更纯粹,更能吸引真心好学的人。
一种思想如果在野,就总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;如果在朝成为官方理论,就免不了功利化、“政治正确”
化。
所以,今文经学的那些弊端,如秦延君说《尧典》到十万字、匡衡和张禹身为儒宗却迷恋功名利禄、翟方进死于灾异等等,在古文学这里尚不存在。
所以,古文学的出现,为儒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。
另一方面,古文学还有一大优点。
自汉元帝即位以来,儒家的士大夫已经不满足于以灾异、图谶、纬书来介入帝国政治,他们逐渐兴起了实现儒家复古理想,为天下制礼作乐,建立三代之治的念头。
前面曾说过的“贡禹毁宗庙,匡衡改郊兆,何武定三公”
,就是从这个阶段渐渐成为儒家的新主张。
用钱穆的话说就是,汉武帝、汉宣帝用文饰修辞的方法搞儒学,汉元帝、汉成帝是“言礼制,追古昔”
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