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,排斥王莽时期新晋的古文经学,延续了西汉经学的知识传承,而且和谶纬紧密结合。
但是,经学自有发展的内在理路。
王莽、刘歆对古文经学的推崇已经比较深入人心,因此东汉的儒家对古文经学并不仇视,古文经学在民间大行其道,两者偶有冲突,大体和谐,直到东汉末年经学大儒郑玄对两派予以“集大成”
的构建。
除了上述三个新局,王莽曾经没干成的事,刘秀也尝试做了一些。
例如,王莽没有把王田私属令推行下去,刘秀却趁着天下刚刚安定,多少做了一些土地丈量分配的工作,当然,刘秀立国的基础之一仍然是国家和豪族之间的妥协,这本就是他从王莽失败中得到的教训,至于东汉多年之后将灭亡于豪族,还是后话。
刘秀也先后发布六道释放奴婢、三道禁止伤害奴婢的诏令,继承了王莽对奴婢的人道主义态度,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些法令就是王莽没有施行到底的私属令16。
还有勤俭节约这件事,王莽一直标榜简朴,也要求别人简朴,但他本人却从未做到,修筑九庙极尽奢侈。
刘秀却表现出罕见的节俭,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死后的帝陵,他的陵墓是两汉帝陵里最小的。
总而言之,王莽的失败不等于儒家的失败。
儒家抛弃了西汉,葬送了新朝,但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东汉。
作为一个地皇元年还在新朝打官司的人,刘秀对新朝没有那么深的不满。
他的帝国起初继续使用新朝钱币,他也会拿出那枚写有“白水真人”
的铜币感慨万分,迟迟不愿意让这个钱退出流通,直到后来才不得不恢复五铢钱。
当然,王莽的钱铸造精美,在民间仍然流通,甚至流通到东晋……
从这个意义上说,东汉大谈孔子为汉制法,实际表现为王莽为东汉制法。
新朝虽然灭亡,但有无数新朝的士大夫留在了刘秀的政府里,例如共工宋弘后为东汉大司空,绣衣执法浮湛、淮平大尹侯霸均为东汉大司徒,上谷大尹郭伋后为东汉太中大夫,等等,那些从新朝地方官摇身一变为东汉地方官的就更多了。
4
但王莽留给后世的遗产,远不止在东汉一朝。
表面的影响,就是王莽开辟了一条“周公—尧舜”
模式的禅让之路,这个模式以“周公”
来掌权,以“尧舜”
来受禅,穿插着赐九锡、建公国或王国等措施,从而实现合法的权力交接。
自东汉末年,曹操建魏国、受九锡,儿子魏王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开始,这个模式持续了很多年,而且一直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。
这是王莽留给后代“篡位”
帝王们的礼物。
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处于历史的暗流,那就是民意。
王莽的即位有着庞大的民意基础,灾异、祥瑞、符命等可以视为民意的载体。
自此以后,在帝制中国,民意也变得愈发微妙,很多好事凭借民意才能施行,很多坏事依托民意得以肆虐。
但民意始终不能直白、通畅地表达,当谶纬、符命后来逐渐被历代帝王抛弃,祥瑞和灾异则依然以一种欲说还休的态度顽固地在政治场域里生存,表达着或隐晦或显白的民意。
但是,王莽最重要的影响,是在儒学自身。
王莽以禅让的方式登上帝位,这是儒家在帝制时代政治实践的顶峰。
暂且不论王莽其人,也暂时抛开其中的迷信,只说儒家不依靠军事力量,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改朝换代和权力转移,不太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,更没有发生剧烈的内战和残酷屠杀,犹如儒家版本的“光荣革命”
,就堪称一次重大的成功,是西汉政治儒学结出的最大成果。
不妨假设,如果王莽在执政后没有再造危局,上至天子下至臣民,都把皇帝干得不好就得禅位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,后代继起的王朝也能遵循这一约定并不断完善,犹如儒家版本的《大宪章》,那么,帝制中国能否摆脱治乱模式,让古代的老百姓少一些乱世苦难?
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。
而且古代帝制之下,只要秦制不变,治乱是摆脱不了的。
王莽的失败,使禅让丧失了严肃性,沦为残酷斗争的遮羞布,后世每一次“和平”
禅让的背后,都有着权臣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把控;也使得儒家改制被视为美好、伟大但不可能实现的荒诞理想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