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临川大捷的消息,如同一声撼动九霄的惊雷,其浩荡余波绝非仅仅停留在北疆的庆功宴席之上。
它更像是一块被投入看似平静、实则暗流汹涌的朝堂湖面的千钧巨石,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,不断撞击着大夏王朝权力核心的每一处堤岸,最终在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,激起了远比战场更为复杂、更为隐秘的汹涌暗流。
关于如何封赏安王李琛及其麾下浴血奋战的北安道将士,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在雕梁画栋的殿堂之内,足足持续激烈争论了半月之久。
每一次朝会,都几乎演变为两大阵营短兵相接的战场。
以太子岳丈、兵部尚书周廷玉为首的守旧派与太子系官员,在铁一般的战功面前,虽不敢再公然贬低或质疑,却转换策略,极力主张“恩威并施,恩不宜过厚,恐生骄矜之心,尾大不掉之患”
。
这一日大朝会,周廷玉再次手持玉笏,出列陈词,他面色沉痛,语气恳切,仿佛字字句句皆是为国为民:“陛下,安王殿下临川一战,力挽狂澜,重创北狄,确乃不世之功,彪炳史册,理当重赏。
然,”
他话锋陡然一转,声音变得凝重,“赏罚之道,关乎国本,需虑及长远。
安王殿下如今己权知北安道军政诸事,手握数万虎贲之师,更兼新式军械之利,威震北疆。
若此番再加以过于显赫的爵位、过厚的封赏,使其权柄过重,恐…恐非国家之福啊陛下!”
他微微抬头,瞥了一眼御座上面无表情的皇帝,继续道:“老臣愚见,陛下不若多加金银绢帛之赏,厚恤北安将士,优抚阵亡家属,如此既可彰显皇恩浩荡,慰藉忠魂,亦不致使其势力过度膨胀。
至于安王本身…或可加封一些尊荣虚衔,如‘太子太保’、‘天策上将’之类,以示褒奖恩宠,即可周全。”
这番话语,剥去那层冠冕堂皇的外衣,核心意思赤裸而清晰:钱和荣誉可以大大方方地给,足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,但实实在在的兵权、政权、尤其是对周边地区的统辖权,绝不能再增加分毫!
其背后对安王势力的深深忌惮与压制之心,昭然若揭。
而以兵部侍郎王焕、御史中丞李文弼等为代表的一批较为清醒、且与北安道利益关联较深或有远见的官员,则对此种论调进行了猛烈驳斥。
王焕情绪尤为激动,他大步出列,声若洪钟,几乎是在怒吼:“陛下!
周尚书此言,臣万万不敢苟同!
北安道一战,非一城一地之得失,乃是挽狂澜于既倒,护佑我大夏北疆门户,使北狄元气大伤,十数年难以恢复!
此乃泽被苍生、功在社稷的擎天之功!
岂是区区金银绢帛所能衡量其万一?!”
他转向周廷玉,目光如电:“安王殿下以孤城抗十万强虏,忠勇贯日,将士用命,血染城垣,死者数千!
若朝廷仅以财货搪塞,于功臣本身则吝于权柄,于死难将士则轻于恩荣,此举岂不寒了天下戍边将士之心?今日若赏罚不公,异日边关烽火再起,谁还肯为国家效死力?谁还愿为陛下守边陲?!”
他深吸一口气,面向御座,重重叩首:“臣冒死恳请陛下!
当晋安王爵位(李琛己是亲王,需特设如‘一字并肩王’或加大国封号如‘秦王’、‘晋王’,或赐予‘镇北’、‘靖边’等特殊王号),大增其食邑封户,并明发上谕,明确其总摄北疆诸州防务之权,节度幽、云、朔方等边州军事!
同时,对其麾下张诚、柱子等有功将领,一一据实叙功,该封侯者封侯,该拜将者拜将,厚赐田宅,方能彰显朝廷至公至允,亦可激励天下英才,为国效命!”
双方阵营引经据典,从祖宗法度说到前朝旧例,从军事利弊谈到政治平衡,争论得面红耳赤,不可开交。
金殿之上,看似是封赏之争,实则是未来国本走向、权力格局划分的预演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